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 会议征文和项目评审
  •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
  • 科普史料馆

中国科普研究 » 科普创作 » 科普创作

科学童话创作研讨沙龙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岳熹 张志敏 发布时间:2019-12-02 15:18

        11月26日下午,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繁荣科普创作学术沙龙”之科学童话创作研讨沙龙在京举办。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科学童话作品《我们的地球》系列为基础展开研讨。来自文学界、科普创作界、科普出版界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沙龙活动。
        沙龙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林立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杨红樱科学童话《我们的地球》系列作品展开研讨。
学者报告
        姚利芬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执行编辑、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姚利芬博士以《科学与文学浑融——谈杨红樱科学童话创作》为题,对杨红樱的作品进行了评析,并把其创作特点总结为四点:第一,杨红樱的作品使科学童话的创作内涵得到了拓展;第二,科学童话与寓言相结合,体现了哲理性;第三,研究性与创意性耦合,将科学知识很好的融入到了文字中;第四,注重建立儿童的生态文明道德。
        李英
        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李英博士在题为《杨红樱科学童话的艺术魅力》的发言中,认为杨红樱的作品能不露痕迹地对科学知识点进行深刻传递,且不落俗套,总能使其科学童话充满新奇感。
        张英姿
        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张英姿博士以《杨红樱童话作品的科学性探析》为题,针对杨红樱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性进行了深度挖掘,并特别指出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伦理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希望其作品能够被制作成绘本、动画片等,使其面向更为低龄的少年儿童。
        陈柳岐
        清大紫育副总裁、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陈柳岐在题为《科学童话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的发言中,结合举办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情况对杨红樱的科学童话能够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科学素养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并进一步强调了科学童话中科学知识与想象力结合的重要性。
专家讨论
        在场各位专家也以杨红樱的科学童话为基点,对科学童话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宗介华
        北京五洲之星儿童文化艺术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宗介华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表达了作家特别是儿童作家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是极其强大的,并认为科学童话把科学知识与童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能够使科学知识在儿童心中扎根。
        李朝全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则用“带着镣铐跳舞”对科学童话创作的艰难进行了贴切地形容,并认为杨红樱通过这种生动的、小孩喜欢的方式传达知识,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心智、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
        郑永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则提出,科学的启蒙应该从小做起的观点,他认为科学童话如果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族科技水平的提高。并且他希望杨红樱在以后的作品中也能够加入更多的科学元素。
        超侠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超侠认为,杨红樱的作品能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小读者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能让孩子们从小对科学、想象力、阅读产生兴趣,进而使全民的素养得到提高。并且他希望今后能够多研究杨红樱的作品,以此促进儿童科学教育更好的发展。
        王卫英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卫英表示,希望做好《我们的地球》系列的出版工作,做出一套真正有意义的图书。
        杨红樱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也针对此次创作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提到一位作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思想,以作品说话。并认为针对儿童的创作应该致力于转变儿童的阅读观念,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创作内容应该深入浅出,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她认为此次对科学童话的研究探讨是极其有价值的,并且希望能让大家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杨红樱。
        沙龙最后,林立书记总结发言,他希望《我们的地球》系列作品能够在少年儿童的心中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产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效应。
(供稿:首都师范大学 岳熹;中国科普研究所 张志敏)
 
中国科普研究所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